12月5日上午10:00,我院2019年地球科学导论课第三讲在教一楼206教室顺利进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卢静老师为我院19级学生带来以“鱼儿怎样爬上陆地”为主题的课程。
课程开始,卢老师先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生物大爆发”讲起, 这次大爆发造就了地球上最早期的物种,而在那个时期,海洋无疑是众多生命生活的场所。接着,卢老师又给大家介绍了“化石鱼”的概念,一种名叫“拉蒂迈鱼”是四亿年前的一种古鱼类,在四亿年的演化过程中,基本没有变化,当现代生物学家解剖其内部时,发现其脑部非常小,但在弱肉强食的生物链中,依旧凭借顽强的生命年存活了几亿年之久,确实让人惊叹。而在我国,古鱼类的研究在张弥曼院士的带领下开创了先河,在云南曲靖发现的“杨氏鱼”为中国的古鱼类研究奠定了基础。
图一:卢静老师授课现场
课程最后,同学们就古鱼类的古今对比、古生物的研究前沿和发展前景等相关问题和卢老师进行交流,卢老师一一耐心解决,并向大家介绍了搞科研也能很有趣,比如她的团队在抖音软件上有一个“玩骨头的卢老师”的抖音账号,就是放一些吃掉的动物骨头,然后进行拼凑复原的过程,短短几个月便吸引了近30万的粉丝,这一现象说明当今人们对科普类的知识非常喜欢,只要增添一些趣味性,我们的科研会有很多空间,卢老师也借此鼓励大家,积极科研,找准方向。
据悉,卢静老师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古鱼类学研究,特别是早期硬骨鱼类演化研究。2011年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15-2017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应用数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采用高精度CT、同步辐射扫描和计算机重建等技术为探讨从硬骨鱼纲起源到四足动物起源之间关键演化问题提供了重要证据。作为第一或主要研究人员,在国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论文若干,相关工作获“十大地质科技进展”(第1完成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4完成人)和“中国古生物十大进展” (第7完成人)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