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4日至19日,走进科苑暨第一届地球与行星科学菁英冬令营在北京举办,参加本次活动的有我院地球科学菁英班、地球科学学院珠峰班、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珠峰班的大学生共98名。
北京小队Day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4日上午7点30许,同学们早早整装待发,有序地步行前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3楼二层报告厅,在兴奋与期待中正式拉开了本次活动的序幕。
首先,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俊成代表研究所对同学们表示热烈欢迎,并且希望同学们都能在本次冬令营中学到知识、开阔眼界、有所收获,接着从历史沿革、科研平台、近期成果、未来规划等方面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研究所的情况。随后,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冉盈志为同学们介绍了国科大的基本招生情况、政策,并与同学们开展了交流。
图1 杨俊成介绍研究所基本情况
图2 开营仪式现场
随后,彭澎研究员、张文秀正高级工程师、唐自华副研究员分别以“地球的前半生”、“深层油气高效开发智能导钻技术”、“让历史照亮未来——第四纪地质学”为主题给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报告。同学们对导师们全面、丰富又前沿的报告深有感触,在报告结束后积极向老师提出了问题进行了交流。
午后,在研究所学长学姐的带领与讲解下同学们分组参观了离子探针实验室、纳米离子探针实验室等所内实验研究平台以及所史馆和博物馆。
图3 参观博物馆与实验室
最后,祁生文研究员、何飞研究员、曹明坚研究员、杨蔚研究员分别以“地质工程学与宜居地球”、“中国的行星探测”、“矿产资源的前世今生”、“行星化学与人生选择”为主题为同学们进行了专业、生动、有特色的报告,再一次加深了同学们对研究生各个研究方向的理解与认识,相信同学们在老师们兼具学术与个人魅力的报告中一定有不小收获。
图4 学术报告
图5 合影留念
队员心得
林佳奕:
位于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直是我比较向往的研究所之一,因为它涵盖了与地质相关的几乎所有专业及研究方向。这对于地质学这样一个需要与不同学科交融的学科来说很重要。为了方便我们了解中科院,为以后的事业发展与人生规划做好准备,同时也为了给我国科技事业添砖加瓦、了解地学前沿、面向未来这样一些个宏伟的目的,我很荣幸地参加了这次活动。
访问地质地球所是在15号。当天讲座安排十分丰富,有很多讲座给我印象尤为深刻。譬如《地球的前半生》,老师提到了“人到中年,就会不自觉地回顾自己的前半生做了什么,而地球刚好处在一个‘中年’的阶段”。这个观点让我耳目一新,我从没有以一个“人生”的视角来思考地球的演化问题。自然,人总是要回顾过去以总结经验,以此改正错误,往正确的方向前进。地球也一样,我们需要了解地球过去的运行规律,从而了解地球未来的发展方向。除了这种纵向对比,我们还能做横向对比,小到太阳系中的行星,大到银河系中的行星,它们的发展途径各不相同。通过类比方法,我们不难推测哪些行星有可能具备类地生命。这何尝不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思想呢?了解自己,便是了解他人。同理,了解地球,便是了解行星。
于是,我们不妨将眼光放长远一些,我们除了探究地球,还可以研究行星。太阳系外的太过遥远,系内的水星到火星,包括月球,都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我们已经知道月球“已死”,而且“死”得很早。但是现在却有研究显示,大约比目前确证的月球“死亡”时间还晚10亿年,仍有它的活动证据。由此观之,火星会不会也是类似的情况呢?金星又是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样呢?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板块运动?别的星球有吗?……把这些个具体的问题串起来,我们不难发现,地质学探究的是一种终极问题,即行星的命运问题。就像不同性格、成长在不同环境下的人有不同的生命历程一样,不同物质组成、不同宇宙环境的行星也具有不同的发展路程。研究地质学,其实正是研究人类自己。
随着天问、嫦娥系列的探测器发射升空,我们将能够揭开火星、月球的更深的奥秘。同时,我们还注意到小行星的巨大意义。它也许可以解释地球上水的来源,也可能为我们还原太阳系形成初期的环境。所以,地质学在未来还是大有可为的。虽然在目前,地质学亟待理论创新,但是到了那个行星探测井喷的年代,想必人类能够从一个更高的维度来审视自己以及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球了。
北京小队Day2——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
上午9时许,同学们来到了位于京郊怀柔,雁栖湖畔的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开始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参观交流行程。
首先,同学们参观了国科大校史馆,在讲解员同学的带领下,同学们在“校史沿革”展厅中回顾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成立的过程,了解到了国科大的“前世今生”;在“科教育人”展厅中看到了国科大建立45年以来以科教融合的办学理念取得的一系列办学成果;在“两院院士”展厅感受到了各位院士在各自专业领域孜孜不倦,执着奉献的科学家精神。
图6 参观国科大校史馆
图7 “两弹一星”纪念馆合影
午后,同学们来到雁栖湖教二107教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于立业代表学院对各位同学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地星学院的基本情况以及招生要求,并且鼓励同学们参加地星学院夏令营等交流活动。
图8 讲座报告
随后,讲席教授吴春明、特聘教授张怀、特聘教授李忠海、长聘副教授李舢、长聘助理教授易爽分别以“变质地质学”、“计算地球动力学”、“宜居地球的形成、演化与模拟”、“岩浆作用、造山过程与大陆增生”、“从重力卫星看变化的地球”为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报告,同学们被导师们严谨的科学精神、兼顾深度与广度的报告所吸引,并在最后就报告内容与导师们进行了交流与提问。
队员心得
周智航:
进京第二天,我们踏入了国科大雁栖湖校区的大门。在国科大,了解国科大的校史,听闻李佩先生等感人、令人敬佩的往事,看到了国科大充满活力的体育馆、高大气派的图书馆、设施绝佳的教学楼、随处可见的蓝色滑板车”“粉红单车”等等。
在国科大,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看到了二十三位“两弹一星”元勋令人动容往事的“两弹一星”纪念馆。早午的阳光浮在我们脸上,听讲解员诉说着二十三位“两弹一星”元勋的故事,发现他们仿佛在深情地、坚定地注视着面前这一代青年。他们眼中充满希望与坚定,这种力量正在向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传递……
“两弹一星”元勋,响亮的名字,心酸而又令人骄傲的故事。他们用自已的牺牲与努力,换来了世界的仰望与尊重,换来了国家的强盛,更换来了后代的幸福生活。他们值得被纪念,他们必须被纪念,他们应永远被我们纪念!
他们的精神更值得学习。当时,为了国家,隐姓埋名,不求名利;为了国家的强盛,不断进取,自立自强。他们牺牲了太多太多,这种精神是我们几乎不能切身体会到的,但我们要牢记,要学习,要传承。这种精神不能断层,不能消失。
国科大是美丽的,是令人骄傲的,也是我们向往的。
罗明辉:
在这次“走进中科院”活动的第二天,我们来到了国科大的雁栖湖校区,了解到各个专业选择读中科院各个院所的研究生以后,都要在国科大修一年的学分,统一学习基础知识,为接下来在中科院的研究生工作打基础。
随着大巴在偌大的校园中穿行,我想着这里有数,理,化,天,地,生六个大领域以及众多小领域的优秀学生和老师,他们都是科研工作者,是我儿时幻想里想成为的科学家的模样,感慨万分。
最让我感动的是两弹一星纪念馆的参观,其实来到北京的那天我就发现了,这里是中国文化和政治的中心,在这里,中科院,是很多“重磅”科技新闻的发生地,是国家软硬实力的重要支撑,不禁感叹这里不愧是全国科技发展的火车头。
在国科大的校园里骑着特有的共享电滑板车穿行,风景宜人,也有一种沉下来的认真,以及在国科大同学奔走的身影上看到的忙碌和朝气。如果在这么一所集中了各个研究所的师资,浇灌了全国科教领域三分之一的心血,思维和行动高度统一的大学里面学习;闲暇在后山湖边散步,灵感迸发能随时与人交流;这样的大学光是想想都让我十分开朗。
北京小队Day3——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7日上午,同学们来到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新技术园区),开启了第三天的参观交流行程。首先,同学们参观了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SDG中心)和空天科技展厅,通过SDG中心和空天院院情的介绍,同学们充分了解了空天院在国家空天信息领域中战略中发挥出的科技力量和其使命意义。
图9 参观SDG中心和空天科技展厅
随后,同学们移步至空天A座10层报告厅,空天院教育处马振钧老师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作专题报告,介绍空天院研究生招生与培养政策;空天院一部、二室、五室、八部等部分研究部门代表以及bat365在线平台网站双选导师代表陈正超与学生就研究室科研方向、学生培养等情况进行交流。相信同学们对空天院有了一个更加全面、深度的了解,也对将来的选择有了一个更加明确的定位。最后,bat365在线平台网站推免至空天院深造的学长学姐们也与同学们进行了简要交流,分享了自身的学习与生活经历,为同学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规划提供了参考。
图10 交流现场
图11 合影留念
下午2:30许,同学们返回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分为地球物理类和地质类两组分别在地1楼三层第1会议室和第4会议室展开导师见面会及高年级学长学姐见面会。会上,地物所的研究生导师们与同学们在学习科研经历、研究领域、科研方法与建议等问题上进行交流互动。导师们对研究所学科特色、近期和未来主要研究领域作了详细的介绍,并分享了个人学习和科研工作心得,同学们也就自己目前的学习困扰、研究兴趣和未来发展等问题向导师们进行了请教。
图12 交流现场
图13 交流现场
最后,正在所内读研的我院毕业生们也向自己的学弟学妹们分享了在所生活、学习、科研的经历。
图14 交流现场
队员心得
许俊兰:
1月17日上午,我终于来到了期盼已久的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首先我们前往SDG展厅和数字地球展厅进行参观,展厅中展示的各种先进的遥感技术和应用案例让我对遥感技术如何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应用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然后我们前往报告厅聆听各部门的专题报告,在这一环节中,我了解到了空天院与遥感相关的各个部门的研究方向、前沿成果以及导师信息,对遥感的发展动态和未来走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些专题报告也为我之后选择什么研究方向、选择哪位导师提供了重要信息;最后是陈正超研究员为我们介绍苍灵AI遥感团队,团队将深度学习与遥感数据融合进行智能信息提取,在遥感目标识别、要素提取和变化监测方面实现技术突破,研发了全流程遥感智能信息提取系统,在自然资源、城市监管、全球战略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总得来说,通过这此活动我收获很多,对未来的道路进行了更多的思考,之后也会更加努力,为将来能够为遥感这个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而努力奋斗。
北京小队Day4——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18日上午,同学们来到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刘俊研究员致欢迎辞,欢迎同学们走进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了解何为“古脊椎动物”、“古人类”,了解古生物学的奥妙;鼓励大家在本科期间认真学习,为今后的学习研究工作打好基础。
紧接着,张颖奇研究员、吴飞翔研究员为同学们作了精彩的学术和交流报告,介绍了近期主要科研工作和成果,分享个人学习成长经历和心得。已毕业的12级我院学长崔心东博士首先通过一系列照片回顾了自己在李院的学习生活,并向自己的学弟学妹们分享了在校、在所的生活、学习、科研经历与收获,给出了自己的几点学习建议,最后与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科研方向的相关研究内容。
图15 交流报告
学术报告结束后,研究生部崔老师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了研究所招生培养情况。期间,大家观看了科学家精神教育微电影《科技脊梁——杨钟健》,并参观了各个实验室。
图16 实验室参观
图17 合影留念
下午,同学们来到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首先同学们参观了包括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内的所里各个实验室,在各个实验室讲解员的带领下对青藏所的研究领域、聚焦科学问题有了全面的认识,也意识到青藏所目前国内唯一专门从事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的国立研究机构,涉及研究领域广,主要围绕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及其对亚洲和北半球气候环境影响这一核心科学问题。
图18 参观实验室
实验室参观结束后,同学们来到912会议室,丁林院士、李新副所长为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张清海研究员和冯敏研究员也分别介绍了其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团队与三极观测与大数据团队介绍。同学们借此对于所内的各个研究方向、研究团队、主要学术成果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图19 丁林院士学术报告
至此,为期四天的交流学习活动圆满结束。通过本次充实、精彩的活动,相信同学们都收获丰富,对于地球学科知识的认识、学科研究聚焦领域、各个院所的特色研究团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期待同学们带上这份满满的收获与回忆,重归校园,再次回到所热爱的专业领域、满怀热情与期待地一步一步走向自己更清晰、美好的未来!
队员心得
王玉鹏:
“走进中科院”活动的第四天,我们走进了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青藏高原研究所。这两个研究所虽然规模相对较小,却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上午,我们抵达北古所,在那里详细听取了研究所人员详细介绍研究所的情况。北古所是国内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的领头羊,实力强劲!而后我们前往了所内进行详细参观。在研究所内有一大群认真工作的科研人员,即使我们进去造成了不小的扰动,他们也未曾放慢对手中化石修复的进度。修复化石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容不得半点分心。往里则是更加精密的仪器设备,诸如离子探针、光释光仪器等实验仪器。研究所人员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他们在古生物鉴定、年代定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楼上我们则参观了北古所的化石和标本贮藏室,里面的各类动物标本则是难以在外面见到的珍品,各处细节清晰可见。
下午,我们前往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研究所为我们着重介绍了他们大量的实验仪器和研究青藏高原的方法。而今气候变化成为人类面临的一大难题,青藏高原则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对青藏高原的研究能极大地增加人们面对气候变化时的应对方案。青藏高原所虽然与其他几个研究所比起来规模较小。“麻雀”虽小,但超级厉害!有着多位院士前辈坐镇。稍后,丁林院士则为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讲解青藏高原隆起的过程的影响和机理,极大的增加了我们对青藏高原的认识,这些都是我们闻所未闻的。